全国统一考试 全程辅导 轻松考取文凭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现代学制确立和发展中所沿用的基本类型是 (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学制 D.多轨学制
2.人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做出巧妙、恰当处理的行为称为“教育机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创造性 B. 主体性 C.广延性 D.间接性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 ( )
A.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 B.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
C.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 D.初中到高中阶段
4.中小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 ( )
A.教学目标 B.课程目标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5.王老师在小学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绘了深秋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山林风光。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6.每个新人职教师都应学会做班主任工作,而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7.在当代教学理论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是 ( )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8.在教育史上,有一种观点视教育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 ( )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相对独立性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 )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B.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D.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0.我国首次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出自 ( )
A.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2003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D.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1.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 )
A.文法、算术、天文
B.文法、修辞、辩证法
C.哲学、算术、音乐
D.辩证法、几何、音乐
6.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是( )
A.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职业人才培训
B.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C.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D.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14.“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意方法使他们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律师、法官,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师劳动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6.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17.我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哪些专门规定?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在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
A.兴奋和泛化 B.兴奋和抑制 C.集中和抑制 D.集中和泛化
20.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最佳效率的学习程度是 ( )
A.50% B.100% C.150% D.200%
21.把明度相同的灰色方块放在白色背景上,会感到比放在黑色背景上的要暗些。这种感觉现象是 ( )
A. 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22.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中介变量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 )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24.动作灵活稳定、正确,动作高度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消失,动觉控制占主导地位,紧张感逐渐消失等活动方式属于( )
A.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B.动作连接阶段
C.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D.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25.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健康人为对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是(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认知心理学
D.人本主义
26.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27.根据动机的分类标准,按需要不同,动机可划分为( )
A.生理性与社会性
B.高等与低级
C.长远与短暂
D.主导和辅助
28.下列方法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的是( )
A.自由联想
B.系统脱敏
C.厌恶疗法
D.强化、惩罚与消退
29.知觉与感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是( )
A.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B.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C.对事物概括间接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
30.下列选项中属于投射式人格测验的是 ( )
A.明尼苏达多相测验
B.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
C.爱德华兴趣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随着练习次数增加,技能水平匀速提高。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 简述智力的定义及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34.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及其特点。
35.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举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答案
教育部分
一、选择
1-5:CAADC 6-10:BDDAA 11-12:BB
二、辨析题
13:答案:错误。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规律表明,教育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尤其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虽有作用,但只能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对社会发展仅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否则,将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14.错误。此说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易导致“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错误。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虽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无条件的,还要考虑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影响。教育并不能任意决定人的一切发展方向。
三、简答题
1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上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16: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
17:(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四、论述题
18: (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19:B 20: C 21: B 22: A 23: C 24: C 25:D 26: B 27: A 28:A 29:B 30: D
六、辨析题
31.正确。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作为一种有意知觉,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目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
32.错误。
技能需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以下因素制约: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让学生每次都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33.(1)智力就是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属于智力。
(2)影响因素:
①遗传与营养。
②早期经验。
③教育与教学。
④社会实践。
⑤主观能动性。
34.(1)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
①信息保持的时间短暂,最长不超过l分钟;
②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③信息容易受干扰,新信息的进入会使原有信息很快遗忘:
④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
35.(1)自觉性: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目的,能够深刻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2)果断性:个体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
(3)自制性:个体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
(4)坚韧性:个体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的目的。
八、论述题
36.(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方法。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